卡拉OK能否改變公共空間?

我的同事Jing先前提議一起去唱KTV時,許多人都嚇得倒抽一口冷氣,主管也趕緊向附近的保齡球館訂位,可見大家多麼害怕此事,但在世界的另一端,名叫Joe的愛爾蘭男子卻自告奮勇,在德國柏林一座公園內,舉辦卡拉OK活動,每每尚未開始,便已吸引逾三千人,讓我不禁好奇,卡拉OK能否改變公共空間?

聽起來或許奇怪,但我覺得潛力十足,全球的市政單位與行銷公司都絞盡腦汁,希望能鼓勵民眾運用公園等公共空間,例如斥資數億元安排煙火奇觀、國際音樂表演、農夫市集、手工藝活動,但許多卻都無法達到目的。

我所信賴「寂寞星球」旅遊指南寫道,若星期日下午人在柏林,絕不可錯過「Bearpit卡拉OK」,令我十分好奇,前往Mauerpark公園後大為驚嘆,現場除了有跳蚤市場,數百人在此設攤買賣舊單車、二手衣、手工藝品等,男女老幼悠閒坐在草地上,一旁還有各種街頭表演,如滑板特技、雜耍、搖滾樂手等,在石砌的圓型露天劇場裡,軟骨功特技專家也吸引一群觀眾。我左顧右盼,從現場氣氛看來,顯然有什麼大事要發生,在幾分鐘內,數百人突然增加至上千人,當地民眾、學生、觀光客,還有許多人攜家帶眷湧入,不到半小時,現場已無座位,軟骨功專家鞠躬下台後,一名不修邊幅的男子穿著格紋襯衫、戴著帽球帽,他一走進現場,所有人便報以熱烈掌聲,這位就是喬.哈奇邦(Joe Hatchiban),即將顛覆我對卡拉OK的觀感。

自2009年冬季開始,哈奇邦改裝一輛載貨單車,拖著使用電池的音箱與設備,讓民眾釋放體內的歌唱精神,只要天氣不惡,他就會在下午三點左右出現,歡迎任何人自願上台,拿著麥克風、跟著旋律高歌一曲,他證明縱使沒有經費,只要滿懷動力、運用Facebook,號召民眾一同參與,即可改變公共空間。

由下而上的模式正在改變城市運作狀態,澳洲政府新版「都市設計議定書」中,鼓勵專業人士與大眾「為人民創造空間」,開頭便引用Jan Gehl的名言:「先有生活、再去思考空間和建築,本末倒置永續行不通」。

英國美麗的鄉間小鎮Ottery St Mary即先重視生活,每年11月5日「蓋伊.福克斯之夜」(Guy Fawkes Night),當地民眾都會揮舞著稻草火把,在狹窄的巷弄間奔跑,遊客都明白,這一天以融入傳統為先,商業考量居次,網站上也寫著,「若各位參加,別試圖改變,請盡情享受」。若各位身在現場,與兩萬人為伍,看著眼前冒出巨大火球迎面而來,實在很難想像,這些男男女女為何要扛著火把在街上奔跑,但他們樂於接納任何陌生人,一同在公共空間裡享受這場令人興奮卻也危險的奇觀,雖有風險,但各個單位通力合作、妥善規劃,民眾也具備常識,讓場面不致失控。

澳洲「Lazy Sunday Cycle」共同創辦人Amy Saunders充滿熱情,希望鼓勵不同世代、文化、社經背景的民眾互動,她曾創辦Games Night @ King George Square,打破社會隔閡,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四,在布里斯本一處廣場上,民眾可自由與他人一同參與桌上遊戲,她沒有高額預算,但知道人們喜愛互動,也樂於參加有趣的活動,也因此在社會媒體協助下,每次均有超過300人出席。

這些都是公民行動的範例,但請不要隨意拿著火把在路上奔跑!這些在公共空間的活動成本雖低,但讓社區更加多元與活潑,對個人也有正面助益。

設立與維護公園與公共空間所費不貲,經濟效益也常受人質疑,假若公共空間真要發揮功能,在城鎮文化位居中心,就得像上述這些人學習,不過最重要的是接納這些「由下而上的自發性運動」。

人們之所以每星期都參加「Bearpit卡拉OK」,並非因為沒有iTunes可用,而是希望一同享受愉快活動,彼此能用掌聲鼓勵,與平常沒有機會見到的人建立連結,才讓卡拉OK真能改變公共空間。


照片來源:nachtb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