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一月,巴西發生一場快閃活動,躍上國際媒體版面,許多參與者為年輕黑人或貧困地區居民,大批聚集在購物商場,在社群網站上引發人們討論巴西種族與階級議題。如今爭議逐漸歸於平靜,更適合討論其中突顯的重要都市規劃議題:購物商場做為休閒空間與城市功能。
當購物商場公開禁止某些人進入,我們無法再忽視「購物商場並非公共空間」的醜陋現實,這些私人商業空間儘管貌似公開,卻能隨時阻擋人任何進入,卻不會觸犯任何歧視法律。
問題在於,購物商場已成為巴西各大城市主要娛樂去處,民眾不斷抱怨市區欠缺廣場與公園,而購物商場不斷增加,這些商場的價位與品味各異,對年輕人頗具吸引力。
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市長Enrique Peñalosa因改變城市的演說聞名,他曾在Twitter網站上寫道:
若人們在城市散步與聚會的地點只有購物商場,就是種病態,在曼哈頓、巴黎、馬德里等最美好的城市裡,民眾的去處是公共空間,在品質與安全方面,城市的公共空間都應與購物商場相互競爭。
在他眼中,購物商場文化相當無趣,消費文化現象與低劣公共空間相互作用之下,造就與城市毫無關聯的封閉空間,無論在聖保羅或杜拜的購物商場,除了週遭語種變化,其餘差異並不大。不過歐洲情況稍有不同,購物商場著重於實用性,對大眾的吸引力無法與附近公共空間相衡,況且在許多歐洲城市裡,商店街也比購物商場更受歡迎。
在巴西現實情況中,購物商場成為人們消費與碰面的去處,其實不難理解,街頭治安不佳、環境髒亂、欠缺基礎建設,迫使民眾前往光線明亮、氣氛舒適、有餐食與座位的空間。在巴西各大城市裡,只要坐在戶外餐廳,總得提心吊膽,時時注意週遭風吹草動,全球前50大暴力城市裡,巴西即占據14名,治安也是一大社會發展瓶頸。此外,封閉式社區讓住宅區形同孤島,再加上路上交通繁忙,人們只想開車直接從家中前往目的地。
購物商場取代廣場與公園的社會功能,為公共空間不足的巴西民眾提供免費去處。
讓購物商場融入城市
購物商場其實有機會更加融入城市,既能保有優點,卻又不會與世隔絕,里約熱內盧的NorteShopping購物商場於2006年擴建,增設一大片露台區,直接與街道相連,此後即成為相當方便的聚會碰面之處。
市中心Barra da Tijuca地區的購物商場複製商店街所有特色,亦有室內電影院與餐廳,但這塊適合行人的區域卻非當地最熱門購物商場,由於市中心設計獨尊汽車,導致購物商場人潮減少,不過這項原則沒錯,只要具備開放空間,購物商場就更能融入城市。
效法購物商場
請問各位:購物時最重視哪一項特點?營業時間長?與住家相近?街道設施完善?安全與乾淨的環境?
購物商場其實有許多經驗可供城市學習,社區商業中心可發揮與大型購物商場相同的功能,包括統一營業時間、交通方便、街道設計妥善等,但是商店街的本質原本就不同,故需要地方政府一同投入。
公共場所可以向私人休閒空間學習與競爭,若年輕人願意到街上碰面和聚會,就代表這座城市更適合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