壅塞城市的社會影響

Julio Cortazar為知名阿根廷作家,曾於1966年撰寫一篇故事,描寫汽車駕駛深陷於看似永無止盡的車陣中(西班牙文版英文版),但人們卻因此成為朋友,甚至陷入愛河,但塞車一疏通後,人們又回歸正常生活。1993年,REM在音樂錄影帶「Everybody Hurts」之中,也呈現大塞車場景,不過其中人們遠比上述故事悲傷,最後人們都拋下車子,走向主唱Michael Stipe

然而現實總比小說更離奇,這些事情竟然實際上演,2010年8月底,中國內蒙古與河北之間,出現長九天、緜延上百公里的塞車畫面,不過民眾感受不同,沒有人因此相愛,也沒有人棄車離開。

這三個例子都令人思考,塞車對社會生活產生什麼影響,沒有人樂見塞車,但若更進一步分析,大眾對塞車其實存在兩種不同觀點,一狹隘、一廣泛,接下來我會試圖說明其中因素。

就狹隘觀點而言,塞車對受困其中的人有何影響?效果是好或壞?過去數十年來,這一直是社會看待塞車的主流角度,強調塞車會左右通勤時間,因為時間拉長導致延誤,故駕駛若想準時上班,就得更早起床;也著重於塞車累積心理壓力,還有對駕駛及同行者產生的效應。有些這些「社會指標」會產生進一步效應,將塞車耗費的時間視為「損失」,連帶造成GDP損失,這也算是塞車引發的廣義社會影響;民眾認為塞車是「經濟進步」不可避免的後果,一般主張以舖設更多道路企圖解決問題(容後再述)。

但我們還能以更宏觀視野看待塞車問題,重點在於「困在車陣中的駕駛能產生什麼價值?交通運輸規劃又為何造成塞車?」,這種觀點強調人人平等(所有用路者亦平等),不僅思考車陣內的駕駛,也涵蓋所有因此感受不佳的民眾。

這些觀點對社會影響有何差異?例如大眾運輸乘客因為路上其他車輛壅塞而遲到,有些人選擇自行開車,導致他人得更早起;塞車也製造更多污染,讓許多行人(及孩童)曝露在污染物之中,更容易因呼吸道問題就醫;這項觀點也分析經濟、就業、GDP及相關指標所受的影響,但絕不會忽略背後的社會平等議題。就此而言,塞車並非象徵經濟成長的現象,而是運輸規劃不當的結果,而運輸需求也應透過收取塞車費、停車費等措施管理。

各位採取什麼觀點?


作者:Carlosfelipe Pardo(心理學兼兼都市規劃專家,投入開發中國家交通議題,亦為Slow Research創辦人兼執行長)

Image via itdp